安徽行测辅导

首页 > 国家公务员考试 > 备考资料 > 行测辅导

2026国考:行文脉络找重点,轻松攻克言语题

安徽华图 | 2025-07-28 11:14

收藏

行文脉络找重点,轻松攻克言语题​

  在各类言语类考试中,阅读理解部分常常让考生们感到头疼。面对大段的文字,如何快速准确地找到重点,成为了提高答题效率和正确率的关键。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通过分析行文脉络找重点的方法,并且结合真题例子,让大家更加清晰地掌握这一技巧。​

  一、行文脉络的重要性​

  行文脉络,就像是文章的骨架,它支撑起了整个文段的结构。通过分析行文脉络,我们能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明白各个句子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地判断出文段的重点所在。很多时候,仅仅依靠关联词等方法可能无法准确把握重点,而行文脉络分析能够帮助我们从整体上理解文段,避免被细节所干扰。​

  二、常见行文脉络类型及真题解析​

  (一)总分结构​

  总分结构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行文脉络,通常是开篇提出观点,后文通过举例、解释、论证等方式对观点进行阐述。下面一起来看一个例题。

  【例】因为有一项能力,他们是相对欠缺的,这个能力叫作延迟满足,延迟满足是自我控制的表现之一,反映的是一个人在面对诱惑时,能否为了长远收益,暂时控制自己的即时满足冲动。追剧成瘾且忍不住购买超前点播的观众,普遍都在寻求即时满足。​

  这段文字可用来回答:​

  A.追剧成瘾是因为缺少哪种特殊能力​

  B.即时满足行为的心理学解释是什么​

  C.为什么有人愿意为超前点播掏腰包​

  D.怎样评价延迟满足和即时满足行为​

  解析:文段开篇首句先引出了观点,有人会为超前点播买单,紧接着通过“因为”引出原因分析的内容,即他们延迟满足的能力相对欠缺,普遍追求即时满足。文段为“总—分”结构,第一句为文段重点句。A项中“追剧成瘾”的原因不仅是缺少某种能力,而且还在寻求及时满足,表述不准确;B项“即时满足”为解释原因的内容,且文段未提及心理学解释;D项“延迟满足和即时满足”为解释原因的内容,非重点。所以,正确答案是C选项。

  (二)分总结构​

  分总结构与总分结构相反,前文进行各种阐述,如列举现象、分析原因等,结尾总结出观点或得出结论。分总结构存在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解释说明-提出观点,二是列举现象-得出结论,在我们的两种表现形式中,观点和结论是重点。

  【例】传统的史学研究,由于其对象大都是“不能说话的”档案和文献资料,因而在研究过程中,它们只是扮演“法官”角色的研究者们审判的“被告”,而这个被告在法庭上没有任何为自己辩护的权利。所以,不同的“法官”由于其使用的审判规则不一样,尽管这个规则非常科学和准确,造成对相同问题的研究结果却大相径庭。​

  这段文字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A.不同的史学研究者对同一问题的研究结果可能不同​

  B.研究者应该谨慎,而不能武断​

  C.能说话的史料更值得研究​

  D.应当制定统一的规则来规范史学研究​

  解析:文段首先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法官”和“被告”的形象分析了传统史学研究中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间的关系。然后以“所以”引出文段的结论——“由于其使用的审判规则不一样…对相同问题的研究结果却大相径庭”,A项是对这一结论的准确复述。B项,造成研究结果不同的原因是研究者审判规则不同,而并非研究者武断,“应当谨慎,而不能武断”无法得出;C项,“能说话的”史料文段未涉及;D项,由“这个规则非常科学和准确”可知,文段并非批判规则不统一,而是强调相同材料不同结果这一现象的正常。故本题选A。​

  (三)总分总结构​

  总分总结构是在总分的基础上,结尾再次对观点进行总结强调,使文章的结构更加完整,观点更加突出。总分总结构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在这种形式种,解决问题的对策是文段的重点部分;另一种是提出观点—解释说明—重申观点的形式,在这种形式中,观点是文段的重点。

  【例】古老的问答文化中问与答的形式和寻问、拷问、追问,都孕育着我们今天的谜语这种文化形式的各种要素。在神话思维的追问下,远古的先人们一点点地积累起关于世界的解答,这也成为后来人类思维与意识的模式和底层文化。当先人们要将这些知识传授给他们的下一代时,儿童游戏中的谜语形式便诞生了。后人又把先人们的文化问答通过新颖、曲折、变形的游戏问答加以传授和衔接,谜语便应运而生了。设问与回答是后世猜谜活动的本体,一切谜语文化都是从这里出发的。

  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

  A.人类思维模式深受问答文化的影响

  B.谜语传承了先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和解答

  C.谜语文化源于古老的问答文化

  D.儿童游戏是古代知识传授的重要方式

  解析:文段开篇指出古老问答文化中孕育着谜语文化的各种要素,这是总起句,提出了问答文化与谜语文化的渊源关系。接着具体阐述了在神话思维追问下先人们积累世界解答,以及如何通过儿童游戏等形式形成谜语,这是分述部分,详细说明两者联系的具体过程。最后总结强调设问与回答是猜谜活动的本体,一切谜语文化都由此出发,再次点明谜语文化源于问答文化,与开篇观点呼应。文段为“总—分—总”结构,重点在于强调谜语文化起源于古老的问答文化。A项侧重人类思维模式与问答文化的关系,偏离文段核心“谜语文化”;B项只提到谜语传承先人的认识和解答,是分述部分内容,未体现与问答文化的根源关系;D项儿童游戏只是谜语诞生的一种形式,非文段重点。所以,正确答案是C选项。

  (四)分总分结构​

  这种结构相对复杂一些,文段先进行背景铺垫或阐述现状,然后提出观点或解决问题的对策,最后进行解释说明。在这种结构中需要我们能够准确快速的找到文段的观点或对策句,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快判断文段的结构。

  【例】月球是地球唯一的自然卫星,也是人类目前唯一能够抵达的地外星球。在人造卫星之外,利用这颗自然卫星开展对地球的遥感观测,有着诸多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月球表面积远远大于任何的人造卫星,因而在月球上布设遥感器,不用考虑载荷多少、大小、重量等,可同时置放很多不同类型的遥感器,形成主被动、全波段同步观测的能力,对于观测大尺度地球科学现象——全球环境变化、陆海气相互作用、板块构造及固体潮、三极对比研究等会有深入的认识,并有可能观测到先前未知的科学现象。​

  对上述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A.月球比人造卫星更加适合布设遥感器​

  B.月球对地观测有着天然的综合性优势​

  C.月球有望能给空间对地观测带来革命​

  D.月球开辟对地观测科学与技术新方向​

  解析:文段第一句引入话题——月球既是地球唯一的自然卫星,也是人类目前唯一能够抵达的地外星球。第二句指出“利用月球开展对地球的遥感观测优势颇多并不可替代”。第三句对第二句进行解释说明,说明利用月球开展对地球的遥感观测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具体如何体现。文段属于“分—总—分”结构,重点句为“在人造卫星之外,利用这颗自然卫星开展对地球的遥感观测,有着诸多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A项偏离文段重点,属于后文解释说明性内容;C项表述有误,文段并没有提及“月球有望能给空间对地观测带来革命”;D项表述有误,文段并没有论述“月球开辟对地观测科学与技术新方向”。所以,正确答案是B选项。​

  (五)分分结构​

  分分结构即文段中各句子之间是并列关系,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需要我们全面概括各个句子的内容。归纳概括有两种形式,一是并列加和,二是提炼共性。​

  【例】隋代书法作为南北朝书法向初唐书法变迁的转折点,对初唐书法的发展起到了先导和定向的作用。从总体上看,隋代书法逐步放弃了北朝书法那种欹侧之势和大刀阔斧的用笔,吸取了南朝书风的圆润温和特征,形成了独特的“隋楷”样式。虽然历时短暂,流传作品稀少,但却个性鲜明,成为今天了解楷书风格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节点和样本。​

  对这段文字的大意概括最恰当的是:​

  A.楷书是隋代书法最突出的成就类型​

  B.初唐书法的发展直接受隋代书法影响​

  C.隋代书法在书法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D.隋代以后圆润温和成为书法的鲜明特点​

  解析:文段首句先讲述了“隋代书法”对“初唐书法”的“先导和定向的”作用。第二句总体上评价“隋代书法”,讲述了“隋代书法”的形成。第三句紧接着第二句,讲述了“隋代书法”“成为今天了解楷书风格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节点和样本”,即“隋代书法”的意义。文段结构为“分—分”结构,概括各分部分,文段讲述了“隋代书法”的作用和意义。A项和B项概括内容片面;D项缺少关键信息“隋代书法”。所以,正确答案是C选项。

  通过对行文脉络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文段的重点,提高阅读理解的效率和准确性。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练习中,不断运用这一方法,攻克言语理解的难题。

  【思维导图】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
Baidu
map